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由我院医学装备创新研究中心牵头组建的多学科联合研发团队,紧急研发的医用正压防护头罩,正广泛应用于全国20个省市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100家医疗及疫情防控机构,得到一线医务人员和疫情防控机构的高度认可。
8月22日起,南充最高温度持续突破35℃,甚至连续多日高达41℃,面对如此罕见的高温天气,华西核酸检测南充小分队的老师们毅然坚持作战,不仅毫无怨言,还主动承担各项检测工作任务。从2022年4月开始,周易先后转战上海、广安、海南和成都等地,连续作战抗击疫情。
队长周易作为四川队检测质控组负责人之一,围绕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质量安全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华西人定将不负使命、平安凯旋。核酸检测医疗队由应急办主任晏会担任领队,实验医学科周易担任队长,8月7日凌晨5点顺利抵达海南儋州,编入1000余人的四川省援海南气膜舱实验室核酸检测队统一管理与工作。他们利用在公共试验技术平台工作对设备操作熟练的优势,克服困难,摸索方法,投身设备调试工作。而检验的结果,也直接关系到疫情防控、流调质量等等。
华西气膜舱实验室核酸检测医疗队虽然只有23人,却在重要岗位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此期间,华西医院管理的2个气膜方舱实验室接收了大量核酸检测标本,累计为宜宾市完成了41万管核酸标本检测,大大缓解了宜宾当地核酸检测的压力。不放弃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也绝不因为他是新冠肺炎患者而延误他的基础疾病的治疗。
患者的氧饱和度从83%上升到了99%,有创呼吸机的支持力度也在下降,看着氧合后鲜红的血液流进患者体内,大家的内心充满了胜利的喜悦。经专家们讨论之后,一致认同上ECMO是最佳的治疗方案。新冠疫情以来,这已是康焰教授第10次出征,感控专家乔甫第15次出征。刘伦旭常务副院长率队代表医院前往机场迎接医疗队员们回家。
在隔离酒店,他还收到了医院为他特别准备的鲜花和蛋糕。经过3天的俯卧位+无创呼吸机支持,加之护士床旁心理疏导及持续看护,患者成功撤离无创呼吸机改为经鼻高流量吸氧,并且很快撤离经鼻高流量改为鼻导管吸氧。
抵达目的地后,康焰教授带领郭军、陈佰旭、杨广强进驻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负责该院6个病区的新冠患者救治方案制定,重症患者的筛查和管理,指导该院梳理相应的工作流程。截至目前,大部分的重型和危重型已转入普通病房或治愈出院。【小彩蛋】 值得一提的是,4月16日适逢援吉医疗队员、重症医学科郭军副主任医师的生日。从ICU转出时,患者笑着对医护人员说:趴着睡很舒服,早知道应该早点趴。
实施清醒无创通气状态下的俯卧位治疗后,患者氧合改善明显。每一次出征,他们都把它当做最后一次。还有一位7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跨越千里,逆行出征,这对华西人来说并不陌生。
这是生命至上的承诺,更是医者仁心的坚守。在几位专家苦口婆心、软硬兼施的劝导下,患者勉强同意。
康焰教授与陈佰旭呼吸治疗师决定予以患者无创通气,在合理设置无创呼吸支持参数后,患者血氧明显改善,外周血氧饱和度从70%上升至95%,呼吸困难症状缓解。至此,华西医疗队在吉林市中心医院汇合,并与其他医疗队一起,承担该院所有患者的重症化筛检、两个重症病区患者的查房及救治指导工作,并开展了数例有创机械通气、IABP、ECMO救治工作。
4月14日,吉林省经过40余天艰苦奋战,实现疫情防控社会面清零目标。然而面对俯卧位,固执的老人却拒绝执行。专家组初次见到患者时,患者经鼻高流量吸氧,流量与吸氧浓度都很高,但患者氧合仍无明显改善,呼吸状态也进行性恶化,端坐呼吸,无法躺下。在医疗救治过程中也不乏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名85岁男性危重型新冠患者,肥胖伴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且心功能差,存在心源性肺水肿。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吉林医疗队凯旋的同时,我院仍有5名医务工作者随四川援沪医疗队在上海开展抗疫工作。从4月4日至4月15日,四川援上海队协助上海市完成42万余管核酸检测工作,单日最大检测量近10万管。
改造新冠肺炎定点医院 重点筛查管理重症患者 3月12日,受国家卫健委指派,5人医疗队抵达吉林长春。抗击疫情,华西人信心百倍。
他从组织架构、流程布局、人员管理和培训、个人防护、健康监测、消毒隔离等方面对医院感控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并参与指导方舱医院的设置、正常诊疗医院疫情防控的督查、突发事件的应急调查和处置等。将患者从俯卧位翻过来,预充ECMO机器,消毒,穿刺成功,ECMO工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半个小时完成。
出征时,还是寒风刺骨、银装素裹。归来时,已是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以实验医学科周易为队长,魏彬、蒙强、赵帆以及院感黄文治为队员的五人小组,与来自四川各县(市、区)的200余名四川援沪检测队员一起,正在上海的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点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动态清零,华西人从不退缩。希望我们的战友早日平安归来。与此同时,感控专家乔甫前往吉林市中心医院,主要负责将该院腾空并改造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
每一次凯旋,他们都用专业谱写华西人生命至上、精业求实的情怀与担当。3月18-19日,根据吉林市整体救治工作的安排,驻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队分批次将符合转运条件的危重症患者闭环转入吉林市中心医院。
4月16日,在连续作战5周后,由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康焰教授、感染管理部乔甫、重症医学科郭军副主任医师、呼吸治疗师陈佰旭、ECMO护士杨广强5人组成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吉林医疗队圆满完成抗疫任务,回到四川成都。不放弃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 不延误每一位病患的治疗 吉林市中心医院是吉林市最大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也是唯一收治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医院,先后救治119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
鼻塞吸氧、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俯卧位……患者的情况却急转直下经过3天的俯卧位+无创呼吸机支持,加之护士床旁心理疏导及持续看护,患者成功撤离无创呼吸机改为经鼻高流量吸氧,并且很快撤离经鼻高流量改为鼻导管吸氧。
抵达目的地后,康焰教授带领郭军、陈佰旭、杨广强进驻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负责该院6个病区的新冠患者救治方案制定,重症患者的筛查和管理,指导该院梳理相应的工作流程。不放弃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 不延误每一位病患的治疗 吉林市中心医院是吉林市最大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也是唯一收治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医院,先后救治119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3月15日,康焰教授再次被国家卫健委抽调,作为国家卫健委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赴吉林市工作组医疗救治组组长,负责吉林市新冠防治指导工作。这背后,离不开每一位援吉医护人员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
从4月4日至4月15日,四川援上海队协助上海市完成42万余管核酸检测工作,单日最大检测量近10万管。在医疗救治过程中也不乏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一名85岁男性危重型新冠患者,肥胖伴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且心功能差,存在心源性肺水肿。
刘伦旭常务副院长率队代表医院前往机场迎接医疗队员们回家。截至目前,大部分的重型和危重型已转入普通病房或治愈出院。
这是生命至上的承诺,更是医者仁心的坚守。【小彩蛋】 值得一提的是,4月16日适逢援吉医疗队员、重症医学科郭军副主任医师的生日。